广州气候温和 ,利于开展体育运动。古代 ,民间已流行武术、舞狮、游泳、划龙舟等体育活动 , 此风一直沿袭至今。
鸦片战争后 ,广州的体育活动出现两个变化。一是中国被列强侵略激起人民练武的热潮 ,使富有南方特色的各项拳种更加成熟;二是西方近代体育项目随传教士传入,并逐渐开展,使广州成为中国较早开展近代体育运动的城市。
威丰九年 (1859),英法两国强租沙面。在租界先后建游泳池、网球场、桌球室等体育设施,使广州人认识了一些近代体育项目。
同治十一年 (1872)起,陆续出现的教会学校开展近代体育活动;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二年(1886)创办的水、陆师学堂,聘请德国、日本教官开设近代体育课程;光绪十七年康有为办万木草堂提出德、智、体并重;宣统元年(1909)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以开展体育运动辅助传教,吸引青年学生参加。……这一切均促进了学校中开展体操及近代体育项目活动。
光绪三十一年冬,第一次省运会在广州举行。广州学生中的优秀运动员崭露头角。如在宣统元年举行的第三届省运会上,就读于南武中学的陈彦,获个人总分第一名,轰动南粤体坛;次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他代表华南区参赛,获跳远第三名。一批学生运动员后来也成了广州体坛的骨干。
民国建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认为体育“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 他提倡“尚武”精神,带头学武术,并号召国民习武。但由于政府官员对体育认识尚肤浅,形成公立学堂侧重于武术、兵操,教会学校及一些民办学校重视近代体育项目的局面。公立学校强调“军国民教育”思想,上课仍以兵式操为主,近代体育活动只在课余开展。而真光、培英、培正等教会学校及岭南、南武、时敏等私立学校 ,则开设近代体育项目课程,培养了不少学生成了体育运动的中坚。如民国2年 (1913)5月,陈彦参加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获跳远冠军, 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国际体育竞赛金牌的运动员;民国l3年的第三届全运会上,广州培正中学代表华南区参赛,除获排球冠军外,参加游泳的刘焕新一人独得了3项冠军,还获个人总分第一名;许民辉、丘纪祥、郭琳爽、唐福祥等一批南武、岭南等学校学生成了出色的运动员、体育工作者,不少人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
“五四”运动期间,爱国志士提倡体育救国,号召国民积极锻炼身体、御侮图强。广州学校中的兵式操逐渐淘汰,武术、田径、球类等项目在广州广泛推广。在上海精武会的影响和指导下,广东精武体育会于民国8年成立后,培养了不少武术人才,同时也开展了其他体育项目活动。二、三十年代 ,广州学校体育团体纷纷建立。民国16年、22年,广东省体育协进会(后改广东省体育委员会、广州市体育委员会先后成立,使广州体育事业有了半官方、官方机构,统一组织较大的运动会,推动了全市体育运动的开展。这段时间社会较安定、经济较发展,体育设施增多,体育竞赛频繁,群众体育较活跃,是建国前的体育兴旺时期,使广州成为国内继上海、辽宁之后的体坛三强之一。
民国27年广州沦陷之初,百业调零,教育、体育停顿。次年,部分复课的学校重开体育课。民国29年,部分体育人士组织 “华南体育协会”, 举办全市小学生运动会。同年伪政府授意成立“广东省体育协会”,管理全市体育工作。民国31年举办“广东省第十五次运动会”(抗战胜利后不承认),参赛队伍不多。受日本的影响,有些学校的棒垒球开展较好。
抗战胜利后,省体育委员会等机构、团体先后恢复活动,体育运动重新开展,但水平已不如前。民国36年在第十五次省运会上,广州队仅夺得篮球锦标,田径成绩比战前大幅度下降。次年5月,省市组成粤穗体育代表团赴沪参加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广州运动员仅获女子垒球及男、女子网球单打3项冠军。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广州市政府历届领导人都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体育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相应发展,群众体育开展较好;竞技体育人才辈出,在小(小级别)、轻(轻量)、短(短距离)、巧(灵巧)、水(水上项目)等类项目中较为突出 ,在历届全运会上均有出色表现;自改革开放后,更显出开放性、多样性、先进性的特点。建国41年来,广州体育经历了兴起、调整、沉寂、新崛起等阶段。
1950~1957年是广州体育蓬勃兴起的阶段。
1949年11月,中共广州市委决定体育工作由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广州市工作委员会负责。12月初,团市工委和广州市学生联合会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市体育工作者代表座谈会。
1950年元旦,共青团市工委在观音山(越秀山)大操场举行有省市领导叶剑英、朱 光等参加的广州市各界青年元旦体育表演大会,有19个单位6200多人表演20个体育节目,有3万市民观看,这标志着广州新体育运动的起点。
1950年6月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广州市分会,主管全市体育工作。
随后,区、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各级群众体育团体,各单项运动协会 , 业余体育学校相继建立。残疾人、弱智人体育也开展起来。全市有行业(系统)体育协会22个、基层体育协会694个、体育专修班(市体工队前身)1个,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4所,单项运动协会12个、研究社1个。市体育系统工作人员从68人(1950年底数)增至597人。裁判工作在全国中也较为出色。这段时期体育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叶剑英市长在1950年元旦体育表演会上提出开辟越秀山大操场的倡议后,掀起兴建体育场地的热潮。 1951年~1957年,市属体育场地基建投资共达594.16 万元,新建成 9处大场地,占地面积达38.478万平方米,为建国前公共体育场地面积的 11倍。这段时期群众体育运动掀起热潮。在学校,学习苏联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 较早定下大、中、小学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国防体育逐步兴起;群众体育竞赛频繁,1953年为18项次,1957年为75项次。
在此期间,竞技体育成绩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1953年元旦举行广州市田径运动大会中,男子200米低栏决赛有4人第一次破全国纪录。至1957年,有15人39次破11项全国纪录。1956年6月,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创造者。1957年5月,戚烈云创造男子100米蛙泳世界纪录。
1958~1960年广州体育继续发展。新建成6处大型体育场地。创办了广州体育学院。市属青少年业余体校增到13间。每年约有六七十万市民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1959年市级竞赛达200次,为1957年的2.4 倍。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1959年4月,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夺得男子单打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1960年9 月,莫国雄在全国游泳、跳水锦标赛中,打破男子100米蛙泳世界纪录 ;同年10月,余灼志在北京创纪录测验赛中,打破了橡筋动力模型直升飞机飞行直线距离的世界纪录。但是,这个时期也出现过一些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和浮夸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州体育的健康发展。
1961~1966年是广州体育的调整时期。
1960~1963年,中国经济发生困难,对学生的运动量要求相应减少。
从1961年起贯彻“调整、巩固、提高”的方针,广州体育以城镇为重点,以训练为中心,着重巩固提高。1962年成立市体育训练班,设置有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游泳、水球等项目,加强对运动员的培训。
到1966年,广州市竞技体育运动成绩仍得到提高。陈镜开自1956年破举重世界纪录后,至1964年又先后8次打破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历史上打破世界纪录次数最多的运动员之一。1963年11月黎纪源在新兴力量运动会上破举重世界纪录。1965、1966年,陈满林3破举重世界纪录。 1965年4月中国队第一次夺得乒乓球世界杯女子团体冠军,广州运动员梁丽珍是主力队员。
在此期间,社会上的群众体育运动规模不如50年代末期,竞赛活动也相应减少,但游泳、射击、登山、通讯4项运动仍十分活跃。
1967~1976年广州体育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体育机构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运动项目被砍掉,竞赛活动被取消,有组织的体育运动基本停顿,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被“下放” 到工厂、农村,竞技体育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急剧下降。
1967~1972年间,每年市体育经费徘徊在50~60万元左右,低于 1957年的水平。1971 年体育基建投资只完成2.8万元,为历年最低水平。
1973年后,体育训练逐步有所恢复。是年11月,广州市中心业余体校成立,后来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员。
1977~1980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广州体育恢复发展,体育经费增加,体育场地建设有了新发展,群众体育活动再度掀起高潮,形成运动人才训练网,加强了体育宣传与科研活动。
在此期间,竞技体育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有新的提高。1979年,容志行(足球)、陈肖霞(跳水)、陈伟强(举重)被评为全国最佳运动员。1978 年,在第一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中,庚耀东获男子单打冠军,与侯加昌合作获得男子双打冠军。1979、1980年两年,广州运动员有6人10次破、超 6项世界纪录: 陈伟强2破推举世界纪录,王超荣4破橡筋动力模型飞机直线距离及飞行速度世界纪录,何伟雄破橡筋动力水上模型飞机直线距 离及飞行速度世界纪录,陈志健破发动机水上模型飞机飞行高度的世界纪录,苏蔚彬破A2级竞速艇模型世界纪录。张建国破A3级竞速艇模型世界纪录。
1981~1990 年是广州体育新崛起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方针,为广州市体育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性会环境,国家体委决定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举行。1986年6月23日,中共广州市委和市政府联合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广州市体育工作的决定》。1987年6月23日,市委书记、市长朱森林提出按照国家体委关于体育强国的指示要求,把广州建设成为体育强市。 1987年8月18日,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广州文化发展战略纲要》等3个发展战略纲要,其中对发展体育的要求是: 把开展体育活动作为提高广州市民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一种有效手段,同发展经济、贸易、旅游、文化等事业和对外交往结合起来,发展社会办体育的优势。在推行全民健身、普及群众性体育运动中,重点抓好青少年体育“苗子”的培养,使广州竞技体育运动成绩及技术水平、群众体育的普及程度、体育设施的性能功效以及体育科研的主要成果,都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从此,社会体育工作形成网络化。全市形成了点(基层单位 )、线(行业系统 )、面(地区街道)相结合的群众体育工作网络,推动群众体育运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仅1990年,全市82个地区体协集资举办 640项次社会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参赛者达18万人。除久已形成的游泳、长跑、登山、龙舟、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外,地掷球、门球、钓鱼、台球、滚轴溜冰、保龄球以及体育舞蹈(国际标准拉丁舞)等新兴项目同时出现兴旺势头,群众活动呈多样化。广州市体育人口已达32.73% 。1990年底,广州市被全国总工会、国家体委授予全国职工“百日锻炼迎亚运”先进城市。增城、番禹、花县3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有35个镇被评为市体育先进镇。全市拥有近300人的教练员队伍,近2000人的裁判员队伍。全部中小学校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活动,1990年合格率为92.67%,优秀率为22.89%,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
运动人才培训网络进一步完善。1985年后,围绕解决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的矛盾,进行了4项改革:一是市体工队和广州体育学院合办五年制大专班;二是将市中心业余体校改为市体育运动学校, 三是开办了7间青少年业余体校;四是办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的读书与训练紧密结合的区体育运动实验学校。为了加强对各个训练层次的专项纵向管 理,1985年后,市体委除加强训练部门业余体校管理外,还设立田径、游泳、足球等专项领导小组,从训练布局、教练选聘、经费分配、科研选才、场馆调度、奖惩考评等6个方面统一管理。
1990年,全市有业余体校28所、学生达3000多人。市优秀运动队有运动员360人。
社会办体育热潮方兴未艾,推动体育改革不断深化。1984年10月, 白云山制药厂与市体委合办市足球一队,在国内开创了企业与体育部门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先例,掀起广州市社会办体育热潮。企业除资助市体委办田径、游泳、羽毛球、足球、举重、水球、体操和中国象棋等优秀运动队外,还资助青少年业余运动训练和中小学生体育比赛,加速培育后备人才。社会各界还大力资助体育部门承办重大体育竞赛。
体育设施建设有新发展。1983年,全市体育场地总计有3856个,居全国 大城市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上海。为迎接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召开,从1984年起,广州市先后动工兴建占地58.8万平方米 ,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场馆配套组成的天河体育中心,以及荔湾、海珠、黄埔、增城、花县、番禺等6个体育馆,改建和扩建了原有13个市属体育场馆,总投资额相当于建国后30多年来全市体育设施建设总投资的14.6倍。这些场馆经过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的使用检验,证实天河体育中心与6个新馆具有比较先进的水平。六运会后,市体委提出了创 “四优”(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化管理、为群众活动和运动训练创造优良条件)场馆的要求,并要求干部职工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关系,对优待群众进场活动和中小学生进场比赛提出了一些具体办法。
竞技体育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广州市为国家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1050人,其中创世界纪录、获世界冠军的有25 人,获亚洲级赛事优胜者19人。l981~1990年,破24项世界纪录,获41项世界冠军。其中获世界冠军次数最多的是女子羽毛球运动员关渭贞,先后与队友合作8次夺得女子羽毛球双打世界冠军。女跳水运动员陈肖霞、男体操运动员许志强、男航海模型运动员邓全远等 ,都曾2次获世界冠军。
1981年至1990年,广州市运动员曾破超20项亚洲纪录,夺得33项亚运会冠军。 1983 、1987年,广州运动员参加第五、六届全运会,先后获金牌17枚、26枚。 1986年在第八届省运会上, 广州队获金牌、奖牌、总分3个第一。
1988 年,广州市参加第一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获29枚金牌、77枚奖牌和790.5分 ,荣居参赛40个城市榜首。
体育科学研究迈出了可喜一步。在全市普及了科学选才知识,制订了田径、游泳、足球、羽毛球、举重、体操等8个项目的广州地区选才标准。 1988年获1项国家体育科技进步4等奖。1990年有12篇论文入选参加第114届亚洲运动会科学大会。
体育对外交流活跃。随着改革开放的契机,广州市的体育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通过出访表演、派专家讲学,同港澳、东南亚、日本及欧、美、非洲各国和地区的体育界联络了感情,交流了经验, 增进了友谊。广州市武术团作为第一个武术团体1984年出访日本,l985年出访西欧4 个国家。仅1990 年,共派出45批512人次赴意大利、日本、澳 大利亚、泰国、香港、澳门等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体育竞赛及学术交流。接待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20批669人次。并与香港、澳门在足球、田径、 游泳、水球、残疾人轮椅竞赛、乒乓球、篮球等项目上建立丁定期的双边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