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年及之前体育志
群众体育 第一节 民间传统体育
作者:广州市体育运动委员会  日期:2012-09-07  来源:www.521tie.com  点击数:

一、武术

练武自古是人们自卫抗暴的手段,故成了民间传统体育。清代统治者重视军士的武术训练第一章群众体育;民间亦有保镖武师一行;农村为护村之需,亦有壮丁习武。清初,朝廷虽不许民间习武,但秘密社团如洪门会、天地会等亦广传武术。乾隆期间,广东已有人到海外传授武术,长期以来外国人称中国武术为kungfu,这是功夫”(广东人对武术之称)的音译,可见粤人海外传武的广泛。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激起民间练武的热潮,官府也不再禁民间习武。城乡习武者众,使广东南拳五大门派(洪、刘、蔡、李、莫)及白眉、龙形、蔡李佛等门派在广州城乡广泛传播。

民国初年,国人为雪东亚病夫之耻,武风为之一振。不久,广州李佩弦、郭子硕、黄爵珊等投身上海精武会练习,学成回粤后推广了鹰爪拳、螳螂拳、谭腿等数十种套路。民国8年,广东精武体育会成立,主张体育救国、振兴中华,开展武术活动,引进了外来拳种,并组织武术表演,培养了不少武术骨干,精武会的影响直至海外。孙中山重视武术,曾邀名武师蔡桂勤到大元帅府任自己的武术教师,民国10(1921),以大总统名义向武术家林世荣颁发银质奖章,民间练武之风更盛。当时武术亦被军队视为增强战斗力的重要手段,林荫堂、王金梁、林耀桂等名武师均担任过军校的武术教官。

民国17年,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济深在南京邀请在第一届武术国考中得奖的武术师万籁声、李先五来广州,筹组两广国术馆,旨在普及武术,增强民众体质、训练军队。次年3月,两广国术馆成立,馆长万籁声,教务主任李先五,先后聘请北方武术家傅振嵩、顾汝章、王少周(此三人及万、李,被广东武术界称为五虎下江南”),以及南方武术家林耀桂、林荫堂、张礼泉、黄啸侠等任教官。该馆很快发展到20个班500余学员,虽在两个月后因政坛变动被解散,但已播下北拳南传的种子,使罗汉门、八卦掌、太极拳、查拳、螳螂拳等拳种在广州落地生根。两广国术馆解散后,广州热心武术的人士挽留顾汝章等北派名师,6月广州国术社成立,原两广国术馆大部分学员及机关团体的特别班学员参加学习者300余人。以后广州武术组织渐多,武馆林立(先后近50),武术不但流行于工人、农民中,连公务人员、商界人士也参加练习。自民国17年开始,在广州举办的历届省运会中,都有武术比赛,各项武术表演更多,还举行过擂台赛。

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精武会组织抗日宣传,颇有影响,黄啸侠、林荫堂等武师组织大刀培训班,向群众传授刀法,准备上前线杀敌。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后,不少武师移居境外,武坛沉寂。抗战胜利后,武坛复兴。创立珠江国术社的夏汉雄回穗复社,重新登记社员时,报到者近千人。傅振嵩之子傅永辉创立的傅氏健身院学员亦众。不少武馆亦渐恢复。

建国初期,广州武馆不多。较有影响的是傅氏健身学院改名的群众武术健身所。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举办后,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广州武术活动增多。1957年,广州市武术协会成立,1958年广州体院把武术列为必修课程,聘请武术教师,这些都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武坛亦遭冲击。把武术家祖辈积存的武术史料视为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抄查没收,练武器械也被查封,一些老拳师、武术工作者被迫害,在公共场所练武者也被监视,故使武坛一片萧条。

1979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发出《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同年5月在南宁举办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推动了广州市挖掘武术遗产的工作和促进了武术的交流。198212月,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武术工作会议后,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次年1月召开了广东省武术工作座谈会,使广州武术界人士振奋了精神。至1990年,广州先后成立了10个拳术研究会,促进了武术的普及与提高,加强海内外武坛的交流,广州地区的企业、高等院校也成立了武术协会或武术队,广州的武术活动复见兴盛。

建国后至19897月,广州运动员参加市级、省级及全国武术比赛成绩可观。

()广州流行的拳种

洪家拳 源于洪门会推行的拳术。以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的象形及其特征编排。其特点是:硬桥硬马,步稳势烈,气势威猛,刚劲有力。近代传人有铁桥三(梁坤)、陆亚采、王隐林、黄飞鸿、林世荣、邓芳、邓龙、邓锦涛、邓镇江、吴少泉、黄达生、黄达雄等。

佛家拳 清嘉庆十九年(1814)左右,广东新会县陈远护自高要县鼎湖山学得佛家拳,传给其侄陈享。在广州学得佛家拳的有陈斗、雷仁生、尹宝林等,尹传给李文伟等。佛家拳特点是用掌多,长短桥结合。

莫家拳 相传清乾隆年间,福建少林寺慧真禅师来广东时传给海丰县莫蔗蛟。广州著名传人有林荫堂、林仲伟等。莫家拳流传于东莞、广州、佛山、顺德等地,特别注重腿法,有一脚胜三拳的说法。手法紧密,拳势勇猛。

蔡李佛拳 为广东省新会县人陈享所创。陈享先从族叔陈远护学佛家拳,后师事李友山,再拜蔡福为师。他将3师拳技的精华熔于一炉,编成蔡李佛拳,经过百多年的流传,成为岭南拳术一大流派,风行全省及亚、欧、美、澳各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历代传人较著名者有陈耀墀、谭三、方玉书、区汉泉、梁梅溪、李尧山、赖干清、伦枝、郑抒灵、陈昌棉、彭正庭、董德强、梁乃斌等。蔡李佛拳动作舒展大方,步法稳健灵活,腿法凌厉疾速,手法全面,劲力充沛,刚柔相济。

咏春拳 相传明末少林女尼伍枚大师所创。后传至福建严咏春及其夫梁博涛。取名为咏春拳,后他们到广东南雄、高要设馆授徒。最著名的传人有佛山梁赞和阮其山。广州咏春派名师岑能,秉承佛山名师张保,后又得阮其山悉心传授。咏春拳流行于广东佛山、肇庆、广州、顺德、鹤山及香港、澳门等地。咏春拳特点以二字箝羊马步为主要步型,发力含蓄,正面入门进攻,接近对方出奇制胜,一些国家列为军警界必习之搏击术。

侠家拳 李胡子(又名金钩禅师)从四川云游至广东,在肇庆鼎湖山庆云寺挂单,把侠家拳传给王隐林(王飞龙)。王隐林后来到广州传给王伦等人。再传人有邓龙、邓锦涛,后传邓镇江、周沛宏、邓满、王绍仪、潘富、祖小旺等。侠拳刚烈威猛,长桥大马,大开大合;刚柔相济,长短结合,有棉里针之称。

龙形拳 为惠州林耀桂(18781966)首传。他先跟海丰和尚学拳,后到罗浮山华首台拜大玉禅师学技,融会贯通,尽得正宗龙形拳衣钵真传。建国前,林耀桂先后在广州许多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任国术教官,其广州得意门徒有:马齐、叶可声、胡可泰、曾根、邵真等。龙形拳讲究气势、桩势、腰劲爆发力强,浮沉吞吐分明,由腿至腰肢而至四肢末梢,要头、眼、身、腰、腿外五形与神、志、意、气、劲内五形合一。

白眉拳 为惠州张礼泉首传,他20岁时在广州光孝寺拜四川白眉拳第三代掌门竹法云为师。张礼泉教弟子很多,影响较大的有:张炳林、张炳森、张炳发、丘人和等。现代传人有:萧挺勋、梁华顶等。白眉拳特点短小精悍,初级拳大开大合,以练桩势;中级拳求劲力游走和劲力的蓄发、气的吞吐;高级拳以意、气、劲互相结合,贯以桩势。特点是攻防同体,直取横破。

黄啸侠拳法 黄啸侠曾先后向10多位名师学艺,有铁臂鸳鸯之称。他集百家之长,创编了练步拳、练手拳,流行于广州、新会、中山、佛山、肇庆、台山、开平等地,为省市培养了不少武术人才。主要传人有:罗晃才、黄香石、蔡云、袁耀南、吴汝和等。黄啸侠拳法的特点是简明精练实用,迅速快捷。

鹰爪拳 少林拳系。创始人河北省雄县刘仕俊师承少林寺法成和尚,并学习了岳氏连拳和鹰爪功,融合成鹰爪派。刘授予刘友成,刘友成传予陈子正、张占文等。广州传人有叶志森、张展明、梁士丰等。鹰爪拳特点是出手用拳掌打,回手用鹰爪抓,突出快、翻、变、连、抓五字,拳法刚柔相济。

螳螂拳 山东王朗始创。广州有七星螳螂门与梅花螳螂门两流派。20年代,郭子硕参加上海精武体育会,得名师罗光玉传授,后郭子硕落籍广州,将七星螳螂拳引入广州,以后传给儿子郭华威及黄钻明、罗国梁等。广州的梅花螳螂拳传人是霍耀池,他师承山东烟台鲍光英,传给儿子霍明森、霍明彬、霍明东及潘礼滔、黄广泉等。螳螂拳特点:灵活迅速,刚毅勇猛,步法灵敏,手法多变。

武当拳 又称内家拳,特点是重视内气,动作柔顺,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后人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归为武当拳。北方著名拳师傅振嵩于民国18(1929)来广东、广州传授武艺,将太极、八卦传入广东。此后傅振嵩一直留在广州授拳,曾任两广国术馆副馆长、总教练。其主要传人有傅永辉、翟荣基、傅文秀、郑仲直、梁强亚、曾国维、李煌生等。傅振嵩之子傅永辉也在广州设馆授徒,主要传人有麦宝婵、郭运平、傅美兰、傅美勤、傅胜龙、傅文龙、杨曼云等。还有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澄甫曾来广州传授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之吴鉴泉,亦来过广州授拳。

北少林拳 北方名师顾汝章南来广州传授,传与陈咸民。陈在公园传艺数十年,传人有:章国材、招德光、周耀光等。该拳的套路严密紧凑,扎实、灵活多变,技击勇猛狠疾。

查拳 传自王少周、马锡福等,再传马惠泉、马志斌、马逢达、马秀霞等。

太虚拳派 武当内家拳种,由新会伍德文(雪波)相传于世。传人有邹强、梁国仁、李国文、江志强、杜秉熹、康炳昌等分别在市内各公园开展普及教学。该拳特点尚意不尚用力,发劲刚柔相济,拳术变化灵活。

()武术团体

清代,广州已有武馆出现,民国时期,武馆有所发展,武馆开设的目的多种多样,武术活动遍及各阶层、各行业。至建国前夕,广州武馆约有二三百家,均以团体会员加入广州市国术协会。

私人武馆较有名气的有林耀桂、张礼泉、邓龙、邓锦涛、廖恒、陈斗、李尧山、谭三、伦枝、利锦、崔章、潘荻、洪胜馆(初由李恩,后由黄啸侠负责)、林世荣、程华、孔玉峰、陈耀墀、陈培、方玉书、吴肇忠、陆智夫、邓芬、黄杏泉、黄昌、叶兆文、陈汉雄、周 、谭坤山、刘湛、邱全、“全义堂”(武术教练区汉泉,醒狮教练刘伟雄)等馆。还有芳村林少立、汤锡,河南有帅祖,泮塘有颜耀庭,源溪有谢蛇,小桥有严三,西村有戚光、戚松,南岸澳口有蔡伯达,三元里有梁添,小北角有吴少泉等武馆。

建国前广州主要武术团体
  名称         创办时间      地址 了        负责人
  蔡李佛会广州分会   道光年间    龙津西路徐家祠      陈官伯 李恩
  广东精武体育会    19194月至   初在桨栏路宁波会馆后
             广州沦陷    迁太平路嘉南堂沙基
  珠江国术社(粤胜体育 19241945年  后设分馆在惠爱中路壬癸坊 夏汉雄
  会夏汉雄体育会)   抗战胜利后复社
  广州河南精武体育会  19251929年  河南洪德三巷       崔鸣舟(会长)
    1930年复会              何少庭(主席)
  两广国术馆      192935月  东较场附近        万籁声(馆长)
  广州国术社              惠福东国民体育会内    顾汝章(社长)
  广东太极拳联谊社   1947年     春惠福西路毕公巷     傅振嵩
  回民塔光国术社    1946年     光塔寺          马惠泉
  傅氏健身学院             文德路          傅永辉
  马氏业余健身院    19461949年  海珠中路         马仰之

建国后广州的武术团体主要有:

群众武术健身所 傅氏健身学院在建国后改名“群众武术健身所”,教授傅式太极拳、两仪拳、四象拳、八卦拳及枪、棍、剑等,培养出不少武术人才。傅永辉的门徒在国外及港澳地区任教,较有名气的有美国的麦宝婵、彭妙颐,加拿大的钟国强,巴西的陈国伟,香港的郭运平等。1984年改为“广州武当拳研究会”,参加学习的人不少,傅永辉还到中山大学等院校教授傅式太极拳,从学人员达1.6万多人。

西山武术社 1957年初成立,教练区汉泉,助教陈昌棉,约1961年停止活动。

广州市武术协会 1957年成立,是广州市体委、市体育分会直接领导的群众性体育组织。其宗旨是团结全市武术爱好者、工作者,积极促进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加强与国内外各武术协会的联系,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30多年来,市武术协会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武术运动,组织全市性的武术比赛,培养出大批等级裁判和一批在国际、全国、省级武术比赛获金牌的运动员,接待了多批外国友人及华侨武术爱好者,并多次组织出国交流、表演等活动。为了继承和发扬各拳种流派,该地从1983年开始,先后扶持、促进成立了黄啸侠拳会、螳螂拳会、侠家拳会、太极推手会、武当拳会、龙形拳会、北少林拳会、咏春拳会、太虚拳会、白眉拳会等10个拳术研究会,使武术开展和研究更加广泛。

19831990年广州拳术研究会一览

名称      成立时间    地点    会长  会员数()
  黄啸侠拳研究会 198310月         黄香石
  螳螂拳研究会  19842月   沙面网球场 郭子硕  200
  侠拳研究会   19845月         邓镇江  200
  武当拳研究会  19849月         傅永辉  200
  太极推手研究会 19858月         游仲槐  300
  龙形拳研究会  19885月          马齐   150
  北少林拳研究会 19896月         赖干清  150
  咏春拳术会   198911月         岑能
  太虚拳术研究会 198912月         邹强   256
  白眉拳术会   19905月         肖挺勋

广州市太极拳研究会 19827月成立,它的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广州市太极拳教学研究组,负责人为李卓儒、薛安日、简桂妍、侯维道、陈锦璇等,有会员950人。该会积极推动太极拳运动的普及与提高,是全国开展太极拳的先进单位,经常派出教练员到外单位办训练班,并常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

广州市武术馆 198312月成立,馆址在广州市大北路广州体育馆内。馆长李卓儒,总教练马志斌,教练黄达雄、甘海明、吴美玲、刘湘穗等,馆内举办各种武术学习班。至1986年止共培训2万多人次,培训学员在参加省市级比赛中获金牌89个、银牌79个、铜牌51个。此外,还对外国人办过太极拳班,并派队出访过日本、联邦德国、比利时、瑞士、荷兰、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和港澳地区。

广州市体育馆体校武术班 198312月归入广州市武术馆,称为广州市武术馆体校班。输送了杨世文、卢伟棠、黄惠贞、梁艳华、黄铭健等13名运动员到省武术队,1982年曾受省颁发的输送运动员有功奖,有6人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优秀奖。
  南粤武术夜校 1979年创办,南粤武术学校1984年创办,荣誉校长邓锦涛,校长邓镇江、梁小婉。至1987年,共培养学生3000多人。

广州精武体育会 198911月成立,会长招德光。目的是团结国内外各门派的武术爱好者,继承中国传统武术、气功精粹,把中国武术、气功推向世界,开拓海外联谊工作。

此外,广州一些大学,如中山大学、广州医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都先后成立了武术协会;一些工厂与单位也有武术队,如广州市机电局、广州市二轻局、广州第二工人文化宫等。

()太极拳活动

建国前,广州已开展太极拳活动,但只是自发地流传。建国后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19601966年,广东省体育场举办太极拳辅导班。1972年该班重办。19758月,广州市体委、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市园林局、市卫生局、团市委、市妇联等7个单位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开展群众性太极拳活动,并得到省体委领导和省体育场辅导站的大力支持,举办太极拳辅导站,先后共建站24个,教练、助教共136人,到站参加学习的有46.5万人次。19845月以李卓儒为领队,薛安日为教练的广州队在武汉国际太极拳观摩表演比赛中,获金牌10(薛安日、简桂妍、黄本乐、李俊萍、莫鉴泉、梁振康、徐桂芳、朱燕霞、罗红元、古岱娟)、银牌1枚,并多次获得省、市武术比赛男、女子太极拳、剑第一名。1978年在越秀山体育场举行的广州市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式,上演了千人太极拳,这样大规模的太极拳表演在全国还是第一次。有关单位还协助电视台、太平洋影音公司摄制太极拳、剑教学片,又编印《太极运动参考资料》6辑,销售21万多册,向国外推广宣传。基层单位的太极拳运动也有不同程度的开展,如海珠区南华西街,曾多次组织500人的集体太极拳和300人的集体太极拳、剑表演。

二、健身(健美)运动

广州市健身运动的传统是将武术、气功、举重等揉合在一起来锻炼,达到健身防身的目的。30年代开始,杠铃引入广州。民国3(1914),广州基督教青年会设健身房,吸引了一些青年参加锻炼。民国21年,广州丛桂路有“南亚健身社”,由谭文彪和颜运龙两人合办。该社设备有石担、石锁、杠铃、哑铃,还有卧推举凳和练腿凳等器械,参加锻炼人数每月大约20人次。至抗日战争爆发,该社随之关闭。

民国37年,谭文彪在惠福西路五仙观同乡会前开设“谭氏健身学院”,这是抗战胜利后广州市第一间较完善的健身场所。中国第一个世界举重纪录创造者陈镜开曾在该院受过启蒙训练。

建国后,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先后开设了不少培训场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健身运动才停顿下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州市健身运动又渐渐复苏,并改称健美运动。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体形健美,健美运动蓬勃发展,不少健美场所配有现代化先进设备,如“悦威健美中心”、“冠力健身中心”、“健力宝健美乐苑”都配备了现代化的健身器材、录像设备、健美练习厅、蒸汽浴室,“健力宝乐苑”还建有泳池。

80年代,广州的健美运动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健美操的推广,在学校、工厂、机关、幼儿园均有组织学习,有些还举行比赛;电视台也专门举行青、中、老年人健美操辅导,对健美运动的开展起了推动作用。健美锻炼不受场地、设备、时间、气候和年龄性别的限制,男女老少都能参加。从1983年开始,广州每年都有健美比赛。19831984年在广州体育馆举行了第一届男子健美锦标赛。1984年在广州体育馆还举行了全国第二届“力士杯”男子健美赛。198526日在广州体育馆举行了广州市第三届男子健美锦标赛。198646日在广州体育馆举行了广州市女子健美操邀请赛,同年919日在广州体育馆举行了广州市第四届男女子健美邀请赛。1987530日市总工会主办了广州市首届女职工天丽杯健美操赛,同年715日在荔湾区工人俱乐部举行了广州市第五届男女子健美赛。1988325日在广州体育馆举行了广州市第六届男女子健美赛,同年1029日在广州体育馆举行了穗港男女健美锦标赛。198985日广州派队参加了在东莞市举行的“健力宝”男女健美精英邀请赛。199048日在广州体育馆举行了广州市男女子健美邀请赛。

三、长跑运动

()建国前

30年代起广州市已开展长跑活动,当时广东省体育协进会为唤起民众对体育的兴趣,主办了广州市公开环市长途跑,至民国26(1937)共举行了8次。凡年龄16岁以上者不限性别、职业、国籍均可报名。第七次和第八次只限男子参加。

日军侵占广州后,一年一度的环市跑停止。

抗战胜利后,广州市恢复一年一度的长跑活动。第一次由三民主主义青年团广州分团于1946310日举行,从东山公园前为起点,至长庚路方便医院(今市一人民医院)前为终点,全程约6500米,参加者百余人。获冠军者:男组郭才(54),女组李惠兰(省立女师)。同年616日广州市中小学校学联会也举办环市赛跑。1947年广州市环市赛跑于323日举行,路程约7400米,起终点均在广州市政府门前,比赛人数:男163人,女6人。比赛结果,男组冠军刘祺,成绩2557秒,女组冠军梁钿 (中山大学),成绩3829秒。19481212日举行的广州市环市赛跑,参加者只有50人,起终点均在市政府门前,全程1.25万米,比赛结果:男组冠军曾宪伟(花县石角四保校,成绩48分,女组只有中山大学体育系梁细一人参加,成绩65分。

()建国后

建国后,广州市长跑活动不仅人数多、范围广,而且层次多、形式活。组织长跑活动的单位既有市体委、市长跑协会、市中老年长跑协会、市老年人协会、市火炬长跑队、羊城长跑队等机构,又有基层单位。除政府拨款、集体出资外,许多工厂企业都资助长跑活动。活动的规模大小不一,但活泼、新颖,吸引了众多市民,到80年代更为兴盛。1983年广州市参加长跑活动的人数为81万,1984年增至85万。1985年有36774支长跑队、100多万人经常进行长跑锻炼,16个区()73511人参加了环城(越野)跑比赛(活动),广州市连续9年被评为广东省长跑先进单位,1986年被命名为“长跑之市”。80年代后期,每年冬春季节,广州均开展群众性长跑活动,参加人数保持120多万人,已形成了传统。

1.环市跑

19571215日举行了建国后第一次环市跑,自此之后,群众环市跑形成传统,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环市跑外,基本上每年都举办此项活动。

2.象征性长跑、接力跑

19595月至9月间,由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体委、市教育局、市兵役局、市总工会、团市委6个单位联合举办了“广州--北京”象征性长途接力跑,全程2331公里,共374个单位1360个长跑队参加。

1960年举办了二万五千里长途接力跑,共有16.9万多人参加。196312月,为庆祝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的胜利,由市体委等6单位联合举办“广州至雅加达”象征性长途接力跑,共组织了631个长跑队、166951人参加。这次活动使停顿了3年的广州市冬季长跑活动得以恢复。196438日举行了广州市“新运杯”环市接力赛跑,全程14公里,有24个队参加,获第一名的是越秀区队,总成绩4724秒。19641129日开始,举办“广州--河内”、“广州--刚果()”象征性长跑,有836个单位34万多人参加。

19721978年春,均举行了冬春季象征性长途接力跑活动。1979年,广州市体委、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共青团广州市委等6个单位,发出“关于开展新长征象征性长跑活动的联合通知”在全市广泛开展新长征象征性长跑活动,时间由197911月至19803月。

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火炬于1118日由北京空运传到广州市,叶选平省长、朱森林市长等领导参加接火炬仪式。广州赛区委员会当天下午715分开始举行有2160名运动员参加的“迎全运--五羊火炬接力跑”活动。从白云机场起经火车站、人民路、中山七路、荔湾路、华贵路、宝华路、第十甫路、六二三路、人民桥、同福路、海珠桥、泰康路、万福路、越秀南路、东华西路、东山区委、仓边路、越华路、越秀区政府门前、东风中路、连新路,终点为市政府门前,全程25公里。六运会火炬在市内接力传递3天,然后进行第二次活动,于1120日在市政府门前举行起跑仪式,由100名优秀长跑运动员护送火炬跑进天河体育中心,把火炬交给省优秀运动员点燃大会火炬。

19871011日上午8时半,在中山纪念堂广场举行“广东省广州市迎接第十一届亚运会长跑活动”起跑仪式,由1015名长跑健儿从中山纪念堂东门出发,沿应元路、解放北路、环市中路、环市东路、天河路,跑至天河体育中心终点,全程10公里。

1988128日,由广州市中老年长跑协会和广州军区天河宾馆联合举办“广州地区军民迎春长跑赛”,参加这次长跑活动的有50多个单位400名长跑爱好者,从天河宾馆出发,经天河路、体育东路、中山一路、广州大道再折回起点,全程6公里。比赛结果,黄国华获青年组冠军,刘一华获中年组冠军,张天祥获老年组冠军,陈素萍获女子组冠军。1988911日上午10时,举行广州市“88国际体育援助百事可乐一举步为儿童保健事业募捐”长跑活动,市政协副主席陈绮绮主持起跑式,卢钟鹤副省长、李兰芳副市长参加仪式。在广州体育馆起跑,沿解放北路、环市中路、小北路、仓边路、东风中路、人民北路、流花路再折回广州体育馆,全程10公里。起点和沿途均设“为了儿童健康募捐箱”,接受社会人士捐赠。19891014日,举行“广州杯”广州市解放40周年长跑纪念活动,1000多人参加。广州市副市长李兰芳参加了起跑仪式,长跑大军沿着解放之路进行了约5公里的长跑纪念活动。

19901014日,由广州41个单位联合举办纪念广州市解放41周年长跑活动,这次长跑赛在广州北郊举行,长跑队伍中有41把火炬熊熊燃烧,41名胸戴大红花的老战士和41名武警精神抖擞地跑在队伍前面,41面红旗迎风招展,队伍从当年解放军进城的三元里机场出发,全程4.1公里。

3.马拉松跑

19591115日,在广州举行了马拉松选拔赛,有12个单位41位运动员参加,地点在广佛公路,获第一名的是林应坤。以后21年均无马拉松赛事。

198044日,在广佛公路进行了广州市男、女子马拉松邀请赛。男子第一名是广州体院周少雄,成绩3小时720秒;女子第一名是广州体院梁京红,成绩3小时5030秒。1981315日,在花县花山举行了广州市马拉松、万米跑比赛,男子马拉松有30人参加,21人到达终点。第一名市广州体院顾德明,成绩2小时5226秒。女子进行的是万米比赛,有27人参加,第一名是利宝玲(从化),成绩40409

19831116日,广州市马拉松跑在广花公路举行,有40个单位近90名运动员参加,花县的毕树芬和骆桂良以2小时4859秒和2小时5624秒的成绩,分别获男子马拉松职工组和普通组的冠军。

1984113日,广州市马拉松赛在花山公路举行,男子有22人到达终点,第一名是省糖业机械厂的邓日明,成绩2小时4727秒;女子有8人到达终点,第一名是从化的李霞妹,成绩3小时4925秒。

1985121日,由广州百事可乐汽水厂赞助,在广从公路举行的“百事可乐杯”马拉松赛,设男子成年组和男青年组马拉松(42.195公里),男、女子20公里成年组和青年组。男成年组和男青年组马拉松第一名分别是省糖业机械厂的邓日明、军医大学杨万林,成绩分别是2小时5730秒和2小时4242秒;男成年组和男青年组20公里第一名分别是军医大李华照、军体院的连玉山,成绩是1小时2322秒和1小时858,女成年组和女青年组20公里第一名分别是广铁的吴笑容、军体院的刘冬梅,成绩是1小时401541小时1953秒。

19861116日,在广从公路举行的“百事可乐杯”马拉松赛,120多个单位共1600多名运动员参加,寺贝通津小学教师伍岳以2小时3924秒超过了保持28年之久的市男子马拉松最好成绩(林应坤,2小时39514)。男子20公里成年、青年组冠军分别为邓日明、汤建民所夺得,成绩分别是11250秒和1小时0636秒。本届赛事首次设立女子接力马拉松项目,锦标由市火炬长跑队夺得,成绩2小时5640秒。这届女子马拉松参赛人数不多,不少历届好手告退,因而成绩不尽理想,冠军是市中心体校伍顺章,成绩是3小时4144秒。19871213日举行了由广州市体委主办的“百事可乐杯”马拉松赛,这次比赛首次采用正式马拉松竞赛方法,起终点均设在天河体育场(天河体育场-黄埔大道-天河体育场)。此次活动设男、女子马拉松、男、女子20公里、男女混合(22)4×10.54875公里马拉松接力赛,共有1200多名长跑健儿参加了竞逐,比赛结果男、女子马拉松冠军分别是火炬长跑队的伍岳和广州体院的张梅珍,成绩是2小时4755秒和3小时4301秒;男、女20公里跑冠军是广州体院的的谭子波和佛冈的朱水连。成绩分别是1小时122秒和1小时1558秒;男女混合接力冠军是火炬长跑队,成绩是2小时5011秒。

19881217日由广东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珠江体育报》和广州火炬长跑队联合举办“太阳神广州--东莞长跑赛”,起跑仪式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正门英雄广场举行,参加这次活动的,沿广州--东莞公路作全程68公里长跑,途中分别进行10公里跑、30公里跑、42.195公里马拉松跑的竞赛,最后进入东莞市区。

1989423日上午,在天河体育场举行“百事可乐杯”马拉松赛暨第十届广州市运动会马拉松赛。本次比赛除设男、女子马拉松赛项外,还设男、女子10公里赛。1700多名健儿参加角逐,途经中山大道、广深公路然后折返天河体育场,东山区选手伍岳以2小时4618秒的成绩获得市运动会男子马拉松首枚金牌,从化县陆艳红以3小时349秒获得市运动会女子马拉松金牌。

19901118日上午8时正,由国际奥委会赞助的广东(广州)万人马拉松赛的2.5万多名长跑健儿,同时从主赛场广州天河体育心和黄埔区、芳村区、番禺、花县、从化、增城等6个分赛区起跑。主赛场的1万多名“飞毛腿”汇成一泻千里的洪流,涌上跑道,气氛热烈,场面十分壮观。经过全程42.195公里的扣人心弦的争夺,太阳神火炬长跑队的张光明和李红菊分别获得本届马拉松男、女组冠军,成绩是2小时5535秒和3小时35分。男女5公里组、男女成年组10公里、男女中老年组10公里的比赛同时进行。记录本届万人马拉松赛盛况的录像带和系列照片,被送往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存档。

四、登山

登高是广州传统节令活动之一,每到重阳节,人们三三两两自发组织登高。登山活动在建国前仅局限于重阳节登高,全市无组织过群众性登山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将此民俗活动加以发扬光大,有组织地发动群众积极参加登山体育锻炼。19641011日至14日,市体委、市教育局、市总工会等单位为庆祝广州解放15周年,组织了万人攀登白云山活动,共有11.4万人参加。除全市集中活动外,此后的半个月由各单位、各系统分别组织登山活动,每天均有上万人次登山。花县、从化、郊区等许多单位,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登山活动。至111日止,登山达63万人次。以后因“文化大革命”影响,有组织的大型登山活动停顿了20年之久。

19851014日,由白云无线电厂和英美烟草(香港)有限公司赞助,举行了广州希尔顿-摩星群众性登山活动,从麓湖畔的长腰岭登上天南第一峰,全程约3公里,有5000余人参加。这是“文化大革命”后首次举行的全市性大型登山活动,以后每年一届,至1988年已举办了四届。

19891990年,广州市体委先后举办第五届、第六届“希尔顿杯”群众登山活动,有100多单位约5000人参加。登山路线同前几届一样。两届活动分竞赛、群体两组分别进行,第六届男女冠军分别由市机电局叶华辉、太阳神火炬长跑队的米春燕获得。

五、渡江、长游

广州气候温和,市民到江河游泳习以为常。建国前已有组织渡江活动,但规模不大。建国后,有组织有领导的渡江、长游活动大增,促进了群众游泳活动的开展。

民国19(1930)621日,东山水上体育会举行了横渡珠江比赛。民国2125年,南华体育会共举行了5届渡江游泳赛。民国369月荔湾泳场举行渡江比赛。

19511956年,广州举行了5届全市性长途游泳。第一届(19517),地点西村电厂至西郊泳场,游程约2000米,有200多人参加。第二届(1953816),地点华南团校至西郊泳场,游程约3000米;第三届(19547),地点在沙贝乡至西郊泳场,游程约5000米;第四届(195587),地点在沙贝乡至西郊泳场,游程约5000米,参加单位有144个,运动员共270(其中女23);第五届(19568),男子组地点在市郊琶洲至珠江泳场,游程约8000米,女子组地点在腊德乡赤岗至珠江泳场,游程约5000米,参加人数共615(其中女44)19576月举行“参加全国首届横渡长江游泳”选拔赛,由沙贝乡至西郊泳场,选出代表10名,男子是林芝权、陈志恒、李福来、陈义仔、周克、麦裕安;女子是梁慧英、卢洁贞、张春梅、司徒洁。同年730日市举行了一次万米长途游泳赛,由珠江泳场出发,经康乐、下渡、赤岗、细涌口再折回到珠江泳场。参赛人数607(其中女27),游程1万米,是历年来游程最远的一次比赛。1958817日至19日,市体委发动万人横渡珠江,游程从划船俱乐部至二沙头体育俱乐部,共有1万多人参加,这是50年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渡江活动。

1960420日至920日,由市体委、市总工会、共青团市委、市教育局联合组织群众性“横渡台湾海峡”象征性接力游泳活动。同年818日广州举行横渡珠江大会,从划船俱乐部到二沙头(800),共1070人参加。1964730日,西郊泳场组织千人横渡珠江;816日荔湾举办了5000名健儿横渡珠江活动。同年82324日两天,广州举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横渡珠江活动,由曾生市长任名誉总指挥,副市长钟明任总指挥。渡江地点由划船俱乐部至二沙头俱乐部(800),两天参加渡江共有20048人,一些省市领导也先后参加渡江。1965年,省高教局、广州军分区司令部、广州市体委、广州市教育局、卫生局、市总工会、共青团市委、市妇联联合举办练武卫国、援越抗美“横渡北部湾”象征性长途接力游泳活动。市体委设立渡江辅导站,协助各单位渡江。渡江地点在珠江大桥西桥东南区河南,泳距约700米,还规定由1965510日起暂定星期六、日两天为渡江日,除规划要增设游泳场所、另划定五条长游路线:二沙头--员村(7000)、珠江泳场--琶洲塔(9000)、西郊增河口以北--石门(8000)、白沙河--石门(1万米)、佛山--广州(3万米)。这次渡江长游活动是从19655月起至10月止,据不完全统计,各单位有组织的共有1.9万多人渡江。1965522日,市总工会、市体委、荔湾区体委组织百里长游活动,有51女参加,他们从英德县连江口下水,经清远县再游到三水县西沙洲尾上岸,全程202华里,其中5人游完全程。这是60年代全国游程最长的一次游泳活动。

广州市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先后在19691976年间举办过6次畅游珠江活动,军政领导任总指挥。参加人数从1969年的6470人增到1976年的1.5万人。游程最短的一次是500米,最长的一次是4300米。

1977716日,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11周年,广州市组织16499人的畅游珠江活动,从滨江西立新码头出发,一直游到珠江泳场。此次活动由广州市委书记、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钟明任总指挥。

19771990年,广州没有组织过全市性的长游活动。只有“全国游泳之乡”之称的荔湾区在19831990年每年均在夏天组织畅游珠江活动。

六、龙舟活动

划龙舟活动,广州称“扒龙船”,是民间传统活动。清末民初每年端午节期间,广州市郊各乡及附近农村,都先后派龙舟到广州参加竞赛或表演。建国前广州的龙舟竞渡多在东山水上体育会或西郊荔枝湾举行。

建国后,广州市有关部门从1953年起,组织龙舟比赛或表演,参加活动的龙舟逐年增加,至1961年有60艘,每年端午节龙舟比赛多从二沙头出发至海角红楼。“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州地区龙舟活动被迫停止,不少龙舟被拆毁。

 

 

 

上一条:概述
下一条:群众体育 第二节 学校体育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