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技体操
清光绪五年(1879),广州的培英学堂设立后,聘外籍教师开展体操(徒手操、哑铃
操)、杠架等现代体育运动;光绪十二年,张之洞在广州创办水师及陆师学堂,开设体操
课,内容有木马、单杠、徒手操等项目。
光绪十五年至光绪十九年,培正书院、时敏学堂、述善学堂、启明学堂、南强公学等
先后开设体操课。光绪二十四年,逊业等小学堂亦开设体操课程。光绪二十五年,广东武
备学堂聘请德人、日本人教授德、日式的木马、单杠等。光绪二十八年,清廷颁布《钦定
小学堂章程》,规定体操为必修课,市内中、小学堂纷纷开设体操课程,但以兵式操为
主。
民国4 年(1915),广州曾举行体操比赛,项目只有双杠、低单杠、木马和横梯等单
个动作,没有完善的比赛规则,这是广州体操比赛的开端。民国15 年起,广东高师体育
专修科、广东体育学校、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省立文理学院和中山大学的体育系相继
开设体操课程,培育了一批体育教师、体育骨干,推动广州体操运动的进一步开展。
新中国成立后,1951 年广州体育分会组织100 余人举办“暑期学习会”,体操内容有
单杠、双杠、跳箱、垫上运动和徒手操等,翌年在马德光、林仲伟等倡议下,中、小学教
师20 余人组成以研究竞技体操为主的“体操学习小组”,每周进行巡回示范表演,颇受
大、中、小学欢迎。1953年,广州举行建国后首次体操比赛,有22 个单位、84 名运动员
参加;1954年举行第二次体操比赛,参赛单位31 个、运动员221 人;1955年举行第三次
体操比赛,参赛单位增至45 个、314 名运动员,比赛内容从单项比赛扩展到全能比赛,从
单个动作扩展到全套动作。1956 年的市体操比赛,扩增到有178 个单位、1000 多名运动
员参赛,比赛的规则也逐渐规范化。1953 年10 月,苏联男、女体操队来穗表演并作体操
理论知识及训练方法的报告;1955年9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体操队来穗访问,市体委除
组织参观学习外,并设工作组汇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研究,促进了广州体操运动水平
的提高。其后,在市体委领导下,先后组织了学生体操队、工人体操队、教师体操班,进
行业余训练,学习气氛颇为高涨。1955年,组建广州市体操队,先后参加广东省第一届运
动会、“全国十七城市单项冠军赛”。1959 年组建广州市少年体操队,参加“全国少年体
操分区赛”,均获优良成绩。
1959 年4 月,以广州市优秀运动员组成的广东体操队,由陈远高率领,到越南民主
共和国访问,并进行了9 场表演,受到越南人民的欢迎。5 月13 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
胡志明接见了广东体操队全体人员。
从新中国成立至1960年,广州体操运动发展很快,运动水平迅速提高。50 年代,广
州市上送国家队的运动员有赵汝立、王海涛、张飞子、黄薇、佘淑勤、廖化育、梁志刚、
朱启平;上送解放军体操队的有廖润甜、徐景林、赵承昌、周丽容、曾传谅、梁洁泉等
人。这十年,广州市体委和各区体委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注重抓好宣传、培训、竞
赛、科研等几个环节,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1960 年,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广州
的业余体校下马,人员转业,场地虚废。青少年体操运动员不能坚持训练,成绩一度下
降。后来,国民经济好转。广州市各级体委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广州市培训中、小学
体育骨干2900 人次,中、小学体育教师300 多人次,为恢复和发展体操运动提供了有利
条件。
1962 年,中国体操队在参加第十五届世界体操锦赛中,获得男子团体第四名,女
子团体第六名和男子鞍马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广州市优秀运动员廖润甜、徐泰明、黄薇、
佘淑勤等人也取得好成绩。1963 年11 月,在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广州市运动员廖
润甜、佘淑勤在鞍马、跳远、高低杠比赛中取得前六名成绩。1964 年8 月,在长春举行的
全国二十一城市少年体操比赛中,广州体操队以244.15 分获男子团体第二名,以240.25
分获女子团体第四名,男、女子18 人进入全能和单项前六名。1965 年,在第二届全国运
动会上,以广州运动员为主组成的广东体操队,以553.45 分获男子团体第四名,以368.35
分获女子团体第二名,有7 人获得全能和单项的前六名。
从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