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年及之前体育志
竞技体育 第五节 水上运动
作者:  日期:2012-09-07  来源:  点击数:

  一、游泳

  清光绪十三年(1887)沙面租界修建了一个游泳池,这是广州最早出现的游泳池,但

当时只供外国人使用。民国3 年(1914),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建成1 个小型泳池,并曾开

办游泳训练班,传播技术,培养骨干。其后,东山水上体育会、粤秀泳场、西郊泳场、石

围塘泳场、大沙头泳场等先后建成,亦办班训练,组织泳队,举办竞赛,有部分学校如岭

南大学、培正、培英、广雅、真光等中学也建有泳池。香港一些体育团体如南华体育会、

钟声泳队、福建队、麦芽团泳队等先后多次来穗访问比赛。对广州游泳活动起了促进作

用。

  由民国17 ~ 25 年,在广州共举行过9 届广东省水上运动会,游泳是主要项目,参加

者基本是穗市的体育社团及大、中学校学生,香港的南华、中华、华人体育会及麦芽团亦

派队参赛。

  建国前举行的7 届全国运动会,由第三届起开设游泳比赛项目,广东代表团中的广州

选手获得了较佳成绩。

  广州游泳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的有:第四届杨锡昌;第八届陈振兴、龙荣

轼;第五届陈振兴、杨元华;第十届陈其松、郭振恒、石锦培、陈焕琼、刘桂珍、梁泳

娴。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有组织的游泳活动陷于停顿。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原有体育社

团先后恢复。民国年( 35 1946),基督教青年会泳池恢复旧观;东山水体会于5 月起恢复

会务;粤秀体育会修复石围塘泳池;沙面海边又兴建康乐泳场;大坦沙新建了海角红楼泳

场,西郊泳场右侧新开了青年泳场,1947 年与西郊泳场合并。1949 7 月,广州泳团、

西郊泳场、红楼泳场、东山水体会4 单位组成“四联会泳团”访港,举行游泳、水球、跳

水三大项目友谊赛。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人民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关注体育场地的修建、扩建、

增建。首先修建西郊、红楼两泳场,新建了越秀泳场、青年泳场(后改为珠江泳场)、矿

泉泳场、东山泳场、二沙头体育俱乐部内的泳池及泳馆,此外,海珠区宝岗泳场、朝阳泳

场,荔湾区小教泳场,越秀区泳场相继建成开放。另市内大、中学校设有30 个泳池,

1974 年起,市内各中学、小学、幼儿园因地制宜修建了200多个简易泳池(中学19 个、

小学99 个、幼儿园93 个)。1987 年,还建成了具有世界水平的天河游泳馆,这对全市游

泳运动的提高和普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53 年,广州市组成第一支游泳队,在越秀泳场训练,隶属于“中南体院运动竞技

指导科”(即广州市体工队)。1956 年该队改称广州队。1958 年广州泳队划归广东省体委

管理。1960年,经省市体委协商,广州市体训班接管省游泳二线队伍组成广州队,由陈伊

莉、陈宗韶任教练,队员刘爱辉于1961 年参加全国赛获 100 蛙泳第一名,1965 年在全

国赛中打破 400 个人混合泳全国纪录。1966 年,卢枝、江福音曾代表中国参加新兴力量

运动会。“文化大革命”期间该队停止活动。1956年,广州市举办游泳教练员进修班,聘

请苏联专家雅杰为指导,提高了教练队伍的素质。是年起至“文化大革命”前,广州每年

均于7 16 日举行“畅游珠江”,每届均有数千人参加,推动了广州群众性游泳活动的开

展。1956 年起,各泳场先后成立青少年业余体校,吸收各中、小学潜质较好的苗子入校训

练,越秀泳场、西郊泳场、沙面泳场等体校,多年来为市培育出不少游泳人才。

  广州游泳运动员戚烈云于19575 1 日在广州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游泳表演

赛中,以1 11 6 成绩打破男子 100 蛙泳世界纪录;莫国雄于1960 9 1 日在成

都全国锦标赛上以1 11 秒的成绩打破男子 100 蛙泳世界纪录,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1958 年,中国青年游泳队(包括游泳、水球)出访苏联,广州运动员有符大进、黄

紫颜、陈世珠、沈宝华、韦炯源5 人参赛,在阿塞拜疆——巴库游泳对抗赛中,符大进获

男子 100 自由泳第一名,韦炯源获男子 200 蛙泳第一名,黄紫颜获女子 200 蛙泳第

二名(成绩3 9 8 破全国纪录)。在乌兹别克——塔什干对抗赛中,符大进、韦炯

源、黄紫颜分别获男子 100 自由泳、 200

 

 

 

上一条:竞技体育 第四节 国防体育
下一条:竞技体育 第六节 体操、技巧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