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空模型
宣统三年(1911)3月,旅美华侨冯如携带自己研制成功的飞机模型回到广州,筹建“广东飞行器公司”,这是航空模型活动传入广州的开端。其后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广州一些大、中学校先后开展航模活动,其中以岭南大学较为活跃。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北迁韶关仍继续开展航模活动,民国32年(1943)成立“飞机模型社”,制作模型,表演宣传。同年,参加中国滑翔总会广东分会组织的航模、滑翔表演,颇获好评。
抗战胜利后,外迁学校陆续回穗,广州航模活动有进一步发展,其中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颇重视航模活动的开展,在其住宅中辟工作室给航模社作为活动场所,参加者有袁天煦、蔡昌恒、李小流等20多人。民国36~37年,他们先后参加第一届、第二届全国航模竞赛,取得“汽油机动力模型”冠军。民国37年,岭大学生何镜澄、梅青华等再次组织“飞机模型研究社”,学校委派教师指导活动,通过举办展览、比赛、表演,获得好评,吸引不少青少年参加,被誉为“岭大一枝花”。一些学校相继开展航模活动,市内也有航模器材商店两间,为广泛开展航模活动打下了基础。
1951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在越秀山举行抗美援朝动员大会,岭大飞机模型社作了建国后首次航模表演,受到5万余观众热烈欢迎,促进了更多学生自发参加活动。后在青年团市委组织下,在部分中、小学开展航空模型活动。1952年10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军体部派张英华来穗,于1953年1月举办广州市第一期航模辅导员训练班。各辅导员回到各自学校、单位后组织航模小组,使活动面迅速扩大。同年,中华体育总会广州分会成立,航模工作隶属于分会和团市委双重领导。从此,广州的航模运动成为政府的教育、体育部门倡导下的有组织、有领导的国防体育活动。是年夏季,广州文化公园、市少年宫先后举办“航模展览会”,介绍苏联、东欧国家的航模活动情况,使各校获得借鉴机会。
1954年暑假,广州市举办第一次中学生航模比赛,寒假期间又举办航模冬令营,进一步培训骨干,为普及与提高创造条件。1956年,广州市派队参加“全国十三城市航模比赛”,这是建国后首届全国性航模赛。是年,广东省、广州市分别成立国防体协,航模工作由市国防体协领导,成立广州航空模型俱乐部,在市内中小学广泛开展普及活动,并取得1957年和1958年中南区航空模型比赛的各单项和团体冠军。
1958年,省、市国防体协合并归属省体委,省体委成立国防体育部,负责专业训练,市体委成立国防体育科,负责普及活动。1959年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五分之四是广州运动员的广东航模队,获团体总分第五名和2项个人第二名。1960年在北京创纪录测验赛中,余灼志打破橡筋动力模型直升飞机飞行直线距离的世界纪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航模活动陷于停顿。1970年市航模俱乐部解散,教练员分配到工厂工作。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决定恢复军事体育活动。广东省体委率先恢复军体队伍,重建航模研究室,由程森任主任,航模运动又重新活跃起来。经过省、市比赛,选拔刘汉茂、陈志健等广州运动员为主力,重组航模队,进行提高训练。1978年参加在太原举行的全国航模锦标赛。1976年,在沙河伞塔跳伞俱乐部址重建广州市航空模型俱乐部,广州市航空模型普及活动又逐步有组织地广泛开展和提高。1978年10月,省体委调回原广州教练员何顺才、余灼志、赵善胜、何伟雄等6人,随后又调回原国家队教练员叶树均执教,以广州市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主力的省航模队在第四届全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1979年3月,香港航模队来穗在少年宫表演,对穗市航模运动进一步提高影响较大。1979年7月28日,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橡筋动力水上模型飞机比赛中,广东队中的广州运动员何伟雄打破两项世界纪录(F1B-40,F1B-41),并获国际航联正式承认;还有王超荣超两项世界纪录。同年9月陈志健在广州举行的“创纪录赛”中打破“活塞式动力水上模型飞机”飞行高度4000米世界纪录,亦已由国际航联正式承认。1983年广州市邀请香港航空模型队来穗表演,影响较大,同年市空模队第一次出访香港。
80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广东航模队中的广州运动员在国内、外比赛中屡创佳绩。
二、航海模型
1955年4月,广州市派南海舰队调来的潘国强、陈克昌等5人及从市属学校抽调的鲁能基、卢美英等9人赴青岛参加全国首期航海运动干部训练班学习,同年7月学成回穗筹建广州航海俱乐部。在广州师范、华师附中、广雅中学、执信中学培训辅导员,这是广州开展航海模型运动的开端。继后,又在市第一至第七等7所中学开展活动。至1957年已扩展至市内18所中、小学及各区少年之家,并成立广州市航海模型研究小组。
1958年元旦,广州举行了市航海模型比赛,有近100艘航海模型参赛。同年9月,广州组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航海模型比赛,业余队员冼仲星(荔湾区饮食业机械修理厂工人)制作的电动机动力游艇模型获并列第一名,并因其小巧玲珑、工艺精细,作为国家礼物送给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的女儿。1959年,广州代表广东省组队参加首届全国运动会,在海模9项竞赛中有6项获前6名。1962年,广州首次举行无线电遥控航海模型比赛,并在小学生中开展“万人放航”活动,从而使普及和提高均取得成效。“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州航海俱乐部人员调走、器材失散、资料焚毁,使初具规模的航海模型活动受到很大的挫折。
1972年,市内部分小学及各区少年之家,以课余科技活动形式自发组织航海模型活动。1974年夏,由市科协、市教育局、市少年宫组织市小学生航海模型竞赛。市少年宫还组织航海模型训练班及培训小组。参加训练的张建国、苏国赐、邓全远等后来成为省海模队年青教练。连同50年代培养的左乃培、容炳华、李天真、欧敏果等老教练组成强有力的教练队伍,广州为省航海模型运动作出较大的贡献。1975年,国家体委决定恢复军事体育活动,1978年在“舰船创作与设计”竞赛中广州市选送的7件作品中,获一等奖5件、二等奖2件,并获得中、小学组团体第一名。1978年及1980年,广州市分别举办了市小学生普及性航海模型比赛,市区有85%小学参加,芳村区更达到100%学校参加,培育了不少海模好苗子,如92中的谢永雄于1985年参加全国第一次青少年航海模型比赛中,取得C2、F2两项冠军。
1975~1990年,广州每年均举行1~2次全市性航海模型比赛活动。
80年代在参加省、全国比赛中,广州航模运动员取得较佳成绩,主要有:1983年、1984年两年,广州队参加广东省航海模型比赛(包括中学组、小学组、成年组6个项目),囊括全部23枚金牌;其余每年省赛均获半数以上金牌;1985年7月,参加广东省青少年航海模型比赛,在中、小学生两组8个项目中,广州队获4枚金牌,还获得中学生组团体冠军。1987年8月,第三届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比赛在北京举行,广东队夺得6项冠军,其中4项是广州运动员获得的,他们是市39中学马健强(C2级),市1中谢毅强(C4级),侨中朱振东(F1E-1KG级),市20中江永东(F5M级)。
35年来,广州市输送到广东航海模型队训练的有28人次。其中18人已入队,参加世界比赛的有李天真、张建国、郭善匡、苏建翔、张昶、苏国赐、邓全远、谢永雄、黎振军、邱伟强、邓毅文等11人共16次,有3人3次打破世界纪录,2人2次平世界纪录,4人4次超世界纪录,获得7个世界冠军。其中有3人是在校学生:南武中学黎振军,92中学邱伟强,39中学邓毅文。
三、航海多项
1954年,国家体委在青岛市中国航海俱乐部举办军事体育训练班,广州市派甘兆驹、谢元通、梁志成、车汝明等参加学习。1955年,广州市体委与南海舰队联合举办航海多项训练班,为正式开展该项目培养骨干。随即先在市内大、中学校和工厂开展,开展航海多项较好的有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广雅中学、广州一师、广州幼师、市1中、市15中、广东华侨中学等校及广州造船厂。1957年,在该项运动已初步具有群众基础的条件下,成立了市业余代表队,参加了1958年全国赛,获得三角绕标、驶帆、1000米荡桨及游泳接力(7×50米)、文娱等项目第一名。是年,为迎接首届全国运动会,挑选以广州运动员为主力,由男子8人、女子9人组成的广东省航海多项集训队,陈克昌任领队,欧阳狮、谢元通分别任男、女队主教练。在集训期间,何怀之、欧阳狮曾打破攀登和撇缆的国际纪录。
1959年举行第一届全运会,广州运动员获得三角绕标驶帆(换船),7×50米游泳接力第一名。当时领队是佟国惠,教练员是谢元通,运动员有沈时玩、卢秀莲、卢春兰、陈桥、李佩灿、林惠爱、陈秀娥、王绿琦。会后,先后到清远、韶关、湛江、海南等地表演及辅导各市、县开展航海多项运动。1961年,省队解散,但仍组织业余训练。1962年,广东省举行航海多项比赛,广州市队获得男、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1964年,九城市航海多项比赛在湛江市举行,广州市运动员取得女子1000米荡桨、4×100米游泳接力及男子撇缆、攀登、拔河、游泳接力等项冠军。
广州航海多项运动的教练员,常钻研船、帆、桨的改进和技术上的革新,取得一些成绩,如欧阳狮研创一种撇缆的优良方法,可抛缆超过50米远,航运部门也沿用此法,并称之为“广东法”,一时传为佳话。
“文化大革命”开始,航海多项业余队撤销,其后一直没有恢复。
四、海军五项
海军五项(航海驾驶、海军武器、航海通讯、舰船轮机、舰船电工)亦称军事航海,是国防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1955年5月,南海舰队接受广州市体委的要求,派干部5人到广州筹建市航海俱乐部,负责开展国防体育活动。市体委随即派8名中学生赴青岛航海俱乐部参加首期全国航海训练班学习。7月底学成回穗,即面向基层,培养骨干,首期为市内20余所中学、中专培训业余教练各一二人,以便回原校开展活动。其后,器材陆续增添,分期分批,逐步推广,并在部分工厂、机关和船队开展,由航海俱乐部提供器材、场地,并定期组织海上实际操作和远航实习。至1958年,广州的海军五项活动曾有过蓬勃的发展阶段。当时广州的完全中学、中专等学校均有开展五项。1956年广州组织手旗通讯业余队,队员男、女各2人,1959年停办。1959年4月5日,曾因组织远航实习,在番禺莲花山附近发生翻船事件,因而使该项目的开展受到一定影响。
1960年初,因备战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发出命令,大办民兵,开展民兵海军训练,广州的海军五项活动又重新恢复。1961年广州航海俱乐部派钟天生、颜炳均到大连海军第一指挥学院进行专业深造;1960年4月在广东省第二期航海干部训练班中挑选陈和坤、陈章武、谢包强等10人到青岛第五海校学习武器专业。1960年南海舰队拨了两艘炮艇给广州航海俱乐部作为出海实习专用;同年暑假期间海军舰队又派遣一艘3000多吨军舰,配合广州学员航行到珠江口一带进行战术操作实习。穗市的海军五项活动又再兴盛起来。
1958年至1960年间,广州曾举办过两期航海教练员训练班,每期3至6个月,并为省内大、中城市培养了一批专业教练员。
1964年7月,国家体委委托青岛市中国人民航海俱乐部举办第一届全国基层军事航海技术评比,有山东、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代表队参加。评比分理论和实作两部分进行,以广州市运动员为主力的广东省代表队获得亚军。“文化大革命”期间,国防体育项目被迫解散、撤销,海军五项训练亦随之结束。
1977年,遵照邓小平恢复军体活动的批示,广州的国防体育活动恢复,海军五项活动亦曾恢复一段时间,但1979年又奉令撤销了。
五、伞塔跳伞
1958年2月,广州市成立伞塔跳伞俱乐部,随即组成伞塔跳伞队,有男、女队员各8人,由蓝汉之任领队兼教练,这是广州市开展跳伞运动之始,同年6月,赴西安参加全国跳伞集训。1959年代表广东省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1958年,广州兴建跳伞塔,1960年3月跳伞塔在广州水荫路竣工落成。1961年,广州跳伞俱乐部调整,减缩人员,训练以业余和普及为主。1962年,广州跳伞俱乐部、广州航空模型俱乐部、广州无线电俱乐部三个单位合并为“广州跳伞、航空模型、无线电俱乐部”。1963年,航空模型、无线电又分别成立代表队,而跳伞运动仍以普及训练为主。其后三年每年普及跳伞训练人数达千人以上,跳伞达1万人次,广雅中学、广州第4中学、第21中学、第16中学、执信中学等校还聘请俱乐部教练员为学校的校外跳伞辅导员。“文化大革命”期间,伞塔跳伞停止一切训练活动。1970年8月,俱乐部解散,人员分配到其他单位,场地器材交由部队接管。
1975年,广州恢复军体项目的群众活动。曾属省体委的伞塔俱乐部移交广州市体委接管,由王光松、王翰灿负责筹组伞塔修复及训练工作。1977年,伞塔修复,“五一”节正式开幕,并举行跳伞表演。1978年,训练工作基本恢复开展。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跳伞运动逐步有所发展。
由1977~1984年,广州市伞塔跳伞人数共有15683人,训练次数共达153326人次,每年参加人数、训练人次均为全国各伞塔之冠。
广州市跳伞俱乐部组织的队伍参加全国各类跳伞比赛均获得较好成绩,主要的有:1964年在全国分区赛开封赛区,获女子总分亚军、女子个人定点冠军;1965年在武汉举行的全国邀请赛,获武装跳伞总分冠军;1978年在济南举行的全国邀请赛,获男子定点跳伞集体冠军、男子个人定点冠军;1979年在河南开封举行的全国邀请赛,获女子定点跳伞亚军;1980~1983年俱乐部每年均参加“全国通讯赛”,获得5项冠军、3项亚军;1984年全国分区赛西安赛区,获男子队定点跳伞冠军、男子双人定点亚军及男、女子混合定点跳伞冠军及亚军。广州跳伞俱乐部为省飞机跳伞队输送运动员13人,多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优良成绩,如盖会军在1978年全国跳伞分项赛,两次打破全国纪录,;张淑勤在1978年全国跳伞分项赛及1979年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亦两次打破全国纪录;潘玮于1979年第四届全国运动会、1980年全国跳伞创纪录赛以及1981年全国锦标赛都打破了全国纪录。在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及在广州举行的世界杯女子足球锦标赛等规模宏大的体育盛会开幕式上,广州跳伞队均作飞伞、花样伞、特技、造型、定点、仙女散花等精彩表演,深受中外人士的赞许。
六、无线电运动
广州无线电运动是在建国后开展起来的。
1958年8月,广东省体委为了迎接首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在广州市成立无线电俱乐部,开设无线电报务、工程制作、测向和通讯4个项目。广州市的无线电运动面向基层、面向中小学青少年学生,并在工厂、学校、民兵中开展通讯兵训练,在工厂结合技术革新开展工程制作活动,因而发展颇为迅速。开展较好的单位有:广州市少年宫、海珠区少年宫、市2中、市17中、市29中、荔湾区宝源中约小学、长寿东路小学等,培养了不少优秀的运动员,如李冠生、王淑华选送国家集训队,李冠生成为省、市第一位无线电项目的运动健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使刚迅速兴起、正向深度发展的无线电运动被迫中止,器材设备上缴军区,教练下放,广州市的无线电运动告一段落。
1975年,军事体育项目先后恢复。1976年,广州市体委在沙河顶设立广州市无线电运动学校,后改称为广州市无线电俱乐部,迅即组织了报务、工程制作、业余电台等组训活动,并开设辅导员培训班,学员达100余人,为重新开展无线电活动打下良好基础。1976年开始进行无线电测向、报务业余队训练及普及活动。业余队采用集中训练形式,安排时间训练,并利用学校寒暑假期集中训练,运动员12人;普及活动每周活动1~2次,由教练携带器材到基层训练活动,这便于推动开展和发现人才。1983年因省没有无线电比赛任务的影响,停止训练,迄今仍未恢复。
1976年开始恢复无线电的工程制作并开展普及活动,派教练员下基层进行组织训练,由于内容富于科技性、知识性、趣味性,吸引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爱好,成为部分学校“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开展较好的有执信中学、知用中学、42中学、48中学、122中学、75中学及市少年宫、海珠区少年宫、越秀区少年宫等单位。1979年,广州无线电俱乐部送北京参加全国工程评展会的展品--激光瞄准自动报靶器,获得二等奖。
1978年至1985年,市体委、市教育局、市科委等单位均联合举办一年一度的“广州市无线电工程制作比赛”,以推动该项活动的开展,1986年该项目改由市教委分管。1986年4月,广东省体委调拨器材设备,广州市无线电运动协会开设业余电台。当即派胡玉田、何业清2人到北京学习有关架设电台工程及电报通讯知识技术。同年7月,将电台成功地架设起来,呼号为BY’KT,与苏联、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地互通卡片500多张,其后又举办了两次学习班,学员20余人。1990年8月参加国家科委四局举办的无线电台天线发射效率的试验,获得了国家体委无线电运动协会业余电台BY’PK的表扬。其后,电台交回广东省体委,从此,市体委领导的业余电台告一段落。
广州市虽没有成立无线电运动的市代表队,但80年代广州无线电运动员参加全国及广东省的比赛均取得了不少成绩。
七、摩托艇
1956年,广州市航海俱乐部开始开展摩托艇运动,首任教练为甘兆驹、车汝明,1956~1958年均以业余训练为主。1958年,广州业余摩托艇队代表广东省参加首届全国摩托艇比赛,吴心梅获女子组350CC 10公里冠军,梁炳获男子组350CC 5公里季军。是年底,为准备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以广州运动员为基础组成广东省集训队。1959年在首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团体总分第四名。1960年,因国家经济困难,摩托艇队宣告解散。
1963年,恢复全国摩托艇比赛,广东临时组织广州运动员组队参赛,甘兆驹获男子1公里速度冠军,并以87.591公里/小时创全国最好纪录;谭千慧破350CC 10公里和5公里全国纪录;容秀齐获女子组250CC 5公里冠军。赛后,广州市恢复业余训练,从长远目标出发,以抓少年组训练为主。1964年,由梁燕卿等7名15岁以下的广州运动员,代表广东省参加在青岛举行的摩托艇全国个人冠军赛,这是大会唯一的一支少年业余队,与兄弟省、市优秀运动员角逐。梁燕卿还获得350CC 10公里环圈赛季军。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国防体育下马,摩托艇运动一停就是10年。
1975年,广东省体委恢复国防体育项目,摩托艇运动获得更生,甘兆驹、容秀齐、车汝明、温宝钜等调回省体委工作,重组队伍。9月,在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上参加了摩托艇运动表演赛。1976年,广州航海俱乐部恢复,组成市业余队,并于1978~1981年连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锦标赛,其中,杨洪光、容秀齐分获1978、1980年男女子组亚军,陈少玉两年打破全国纪录。
广州市培养了不少摩托艇运动人才。车汝明于1957年代表中国摩托艇队参加在保加利亚举行的国际赛。吴德伦于1960年进入国家队。甘兆驹于1978~1980年多次出任全国摩托艇教练员训练班的总教练。1982年,广东省取消了摩托艇运动项目。
八、摩托车
1953年冬,广州市体委在石牌华南工学院半山公园前广场举办首次摩托车运动队训练,有12名青年学生参加,这是广州正式开展摩托车训练的开端。
1956年,“广州市摩托俱乐部”在石牌建成。1957年6月,以广州选手为主成立广东省摩托运动队。省摩托运动队及市摩托俱乐部,归属省体委和省国防体育协会管理。至1960年共培训了3000多名摩托车骑手。1961年由于经济生活困难,省摩托队解散。1963年广州市摩托俱乐部归属广州市体委。为了迎接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省摩托车队于1965年重建组织,但因时间仓促,在第二届全运会上只获得第七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摩托车运动陷于瘫痪,教练员、运动员被调离岗位。
1975年,调回原来的老运动员20名重新组队,经过4年的艰苦砥砺,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中,获得三轮摩托亚军、双轮摩托第四名,闯入全国“四强”之列。但在1983年的全国第五届运动会不设摩托竞赛项目,以广州运动员为主力的省摩托车队因而再度解体。
从1983年起,摩托俱乐部转为摩托车驾驶员训练场所,摩托车运动转为群众性体育,掀起一个群众性摩托车运动的高潮。据统计:1983年全市有摩托车7万辆,驾驶员10万多人,居全国各省、市之冠。至1988年,广州市的摩托车已增至10万多辆。但摩托车的驾驶技术停滞不前。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时。广东没有组队参加摩托车赛事。1988年7月,广州市总工会与三水健力宝厂工会联合举办“广州--肇庆摩托车拉力赛”,有70多名车手参加;同年12月,珠江企业集团和火炬长跑队合办“珠江火炬摩托车队”,并举行安全拉力赛,这是一次民间举办的摩托车活动。同年,广州市运动员周海明在全国摩托车越野赛125CC级赛中,勇摘桂冠,这是广州市摩托车运动员首次获得全国冠军。1989年9月,全国保险杯摩托越野锦标赛在广州市摩托俱乐部越野赛车场举行。共有8支队伍、40余名运动员参赛。广州市首次组队参加全国赛,获125CC车型团体及个人冠军。周海明在专用越野赛车125CC车型竞赛中,获个人亚军。同年12月,广州市新闻系统举办“新闻‘邓禄普杯’摩托车赛”,有40余名运动员参加,广州电视台获团体冠军,李伟东获个人冠军。
1990年3月,举办“广州市‘三阳杯’业余摩托车手公开积分赛”,何伟、罗建中分获125CC以上组、100CC以下组冠军,并被评为“1990年度羊城十大业余车手”。同年12月,广州举办“广州--珠海摩托车接力赛”,有70多人参加。
九、射击
1953年,广州市成立国防体育协会,为了培训开展射击运动的骨干力量,举办第一期军用步枪射击训练班;1955年、1956年又先后举办了学校、机关、工厂射击教练员、辅导员训练班,组织市校学生军体干部参加夏令营及到部队接受军训。至1956年市内已有高等院校6所、中学12所以及财贸机关团委和一些大工厂开展了射击活动,掀起了广州市群众性射击运动的高潮。是年,组成了“广州市业余射击队”,代表广东省赴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射击比赛。1957年又参加中南区射击比赛。同年底,广州运动员袁国聪、钟汉邦、刘楚源、张发均、龙植生被选入国家射击队。1958年,总面积1.3万平方米的“广州射击俱乐部”建成。是年底,省、市国防体协合并,归属省体委接管,1959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广东省射击队39名运动员中,广州市运动员占36人,其中武惠儒第一个达到运动健将标准。
1964年夏,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来穗观光,广州业余射击队(由12~15岁中、小学生组成)作军用步枪射击表演,深受来宾赞许。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州的射击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枪弹入库上缴、业余队解散、教练转业、设施破坏、靶场成废墟。1972年,广州市恢复业余射击活动,射击俱乐部改名为“广州市射击训练场”。1975年底,国防体育全面恢复,又易名为“业余射击学校”,主要在中、小学开展小口径运动步枪、气枪射击活动,俱乐部内则开展小口径手枪、气枪射击训练。1981年恢复原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以训练为中心,进行机构和训练体制的改革,广州逐步建立“一条龙”的三级训练网,1977~1987年每年还定期举行中、小学生气枪赛、青少年运动步枪和手枪赛、工厂机关的职工射击赛,寒、暑假抓紧进行选苗和集训、培训工作。广州市的射击运动从而迅速发展,1974~1987年共向省射击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7人(其中1977~1987年占15人)1974~1987年,广州射击运动员在全省、全国、亚洲、世界的比赛中,都取得较好成绩。
1983年,刘海英评为省劳动模范;邓泽宁、刘海英、肖伟玲、郭立、张洁洁获得运动健将称号;肖伟玲、刘海英还荣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广州射击俱乐部不断改建、扩建、完善,1990年底,占地1.59万平方米,靶场面积5310平方米,有50米靶场1个、25米靶场2个、10米靶场1个。1990年已成为现代化的“全天候”射击运动训练基地和群众射击活动的中心。